新闻中心

  • 主页 >
  • 新闻中心 >
  • 新闻

新时代的北京改革答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市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的一系列基层改革创新经验。

  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到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营商环境改革,从文化教育发展、法治建设、党的建设到“接诉即办”、纪检监察……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北京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科学谋划 重点突破带动改革全局推进

  改革潮涌,奋楫者先。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两个月后,2014年1月,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负责本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2018年11月,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市委改革办介绍,截至目前,市委深改委已召开62次会议,研究审议重要改革议题489项。本市还组建由市委常委挂帅的各领域改革专项小组,2021年增设“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目前专项小组达到11个。

  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改革总体谋划,北京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制定系列实施意见,构建完善全市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并列出重要改革举措清单,形成清晰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

  北京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两区”建设、“接诉即办”等具有标志性、牵引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加速落地见效。对文资监管体制改革、“老老人”“小小孩”保障制度机制改革等牵涉单位多、复杂程度高的改革事项,市委深改委直接牵头研究推进,实现与专业部门的“同题共答”,推出一批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改革举措。

  对标中央要求,北京坚持将改革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建立年初建账、年中对账、年底收账的台账制度,加强多种形式的督办调度,推进本市对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306项改革任务、1000项预期成果实现应完尽完。

  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北京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深改督察组,分别由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委改革办主任牵头,每年对全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任务开展督察问效,打通了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

  啃下“硬骨头” 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所需

  长安街西轴线上,首钢园上演着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的华丽变身,科幻、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要素加速集聚。截至目前,园区整体入园企业831家,其中创新型科技企业接近一半。可以说,这里每天都在“科技上新”“面貌焕新”。

  产业集聚带来消费活力。自2020年5月开放以来,园区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700余场,入园客流量累计突破2100万人次。

  首钢园迈向城市复兴新地标,离不开北京加速完善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更离不开北京持续推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都规划权属党中央,完善首规委工作制度,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在“瘦身健体”的同时,出台城市更新条例,统筹构建以老旧小区、老旧厂房、老旧楼宇、核心区平房(院落)为重点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推动政务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相互促进。

  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所需,北京向难攻坚,啃下一个又一个改革“硬骨头”。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北京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牵引作用,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次修订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市、区、街成本绩效管理全覆盖;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获批建设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启动创建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改革之力,让一个个“全国率先”“试验区”“先行区”在京华大地多点开花。

  1.0至6.0版政策压茬出台,1270余项举措接续发力,北京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以高水平“放管服”打造“北京服务”品牌。2023年,北京全市新设企业增长20.3%,总数突破211万户,创历史新高。

  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二者相得益彰。深化“两区”制度型开放,国务院批复北京“两区”建设的251项任务已实施98%,实施50余项全国首创性政策,落地70多个全国标志性项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同样亮点频频。2024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为高质量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据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以市政府办公厅以上名义出台科技创新政策文件70余件,构建起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中关村先行先试备受关注。2021年11月24日,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这意味着,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北京以“五新机制”在战略前沿领域主动布局建设量子信息、脑科学、人工智能等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产出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国际首台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样机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出台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措施,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试点,助力消除成果转化“堵点”。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北京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023年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411人次,在全球创新城市中排名第一。

  北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是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32微克/立方米,“北京蓝”成为常态;加快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成功创建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健全河(湖)长制,完善“黑臭水体”和“小微水体”整治机制,碧水穿城让桨板等水上运动风靡;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落户启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解急难愁盼 一条热线撬动城市治理变革

  丰台区北宫镇,今年开业的温馨译珈养老服务中心备受好评。

  服务充满温情,环境完备适老,这家养老服务综合体集居家服务、托老服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等功能于一身,服务辐射该镇16个社区、村。

  像这样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今年北京要建设100家,将为首都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提供家门口的普惠养老服务。

  改革还托举起“小小孩”的幸福童年。自2019年开展托育服务以来,北京各区各部门通力合作,持续增加供给、降低费用、提升质量,构建起“托得出去、托得实惠、托得放心”的普惠多元托育服务。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像“老老人”“小小孩”这样的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既是大事,也是难事。北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民生问题成为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

  12345,一条人们熟知的服务热线,撬动一座城市的治理变革。“接诉即办”改革成为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首都样板”。

  截至今年6月,“接诉即办”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41亿件,诉求解决率从53.1%提升到96.8%,诉求满意率从64.6%提升到97.1%。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聚焦完善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和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北京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基层治理改革创新举措。

  2018年,中央深改委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总结报告,改革经验得到党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改革永不止步。基于对群众诉求的规律性认识,北京针对集中区域、高频共性的难点问题开展主动治理,建立“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和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机制,“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深化。

  市委改革办负责人表示,一系列具有北京特点的基层改革创新经验,进一步擦亮“北京改革”品牌。解决“房产证办证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促进文物“活起来”……北京多项鲜活改革经验通过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等向全国推广,彰显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记者 孙杰)



新闻中心